为深入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,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帮助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、创新教学方法,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。9月22日,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命春教授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开展“以思政之‘道’润物无声,用创新之‘术’点亮课堂”专题讲座。全校专兼职教师参加。讲座由教务处副处长李怡净主持。
“思政课程”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、主干与本体,而“课程思政”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、载体和呈现方式。在解读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时,张命春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,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,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,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挖掘思政元素。针对“创新之‘术’”,他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误区,提出要避免“硬塞思政”“单向输出”“重知轻行”“单打独斗”,通过“灌输与渗透结合”“理论与实际结合”“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”,利用多媒体技术、实践活动等手段,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教学内容。
本次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聚焦实践赋能,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教学范式,核心在于明确 “道” 与 “术” 的深度融合路径 —— 以思政之 “道” 锚定创新方向,确保教学创新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;以创新之 “术” 破解落地难题,让抽象的思政理念通过具象的教学设计融入课堂,真正实现 “润物无声” 的育人实效。同时,讲座明确提出教师成长目标:需以 “大先生” 为追求,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设计、课堂实施、课后延伸的全过程,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壁垒,推动二者有机融合。
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效,学校将构建长效推进机制:一方面,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案例研讨活动,通过优秀案例分享、教学难点攻坚等形式,为教师提供交流互鉴平台;另一方面,系统组织教学能力培训,精准提升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、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能力。通过系列举措,学校将进一步完善 “全员参与、全程覆盖、全方位渗透” 的思政育人体系,最终实现两大核心目标:一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缘事析理、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;二是培养德才兼备、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,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。